近日,龙岗区发展和改革局发布《龙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推动龙岗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领跑全国工业百强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城区范例,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深圳城市东部中心,打造深圳都市圈区域城市中心,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龙岗、东部中心、产业高地、幸福家园”。
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8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10.8%,世界级科技创新企业和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等创新优势更加凸显,“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加快建设。交通:龙岗区将协助推进塘龙城际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时期启动建设。争取10号线东延、17、18、21、22号线等纳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并早日启动建设。教育:到2025年,全区幼儿园学位新增3.2万座,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6.53万座,新增高中学位1.845万座。住房:到2025年,龙岗区累计新增供应公共住房2万套。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要打造深圳都市圈区域城市中心,强化与市内和临深片区合作联动,增强城市中心枢纽功能和区域交通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优化开放发展格局。引领临深区域全方位合作,促进与东莞、惠州等临深区域全方位合作,以规划衔接、设施联动、产业协同、机制创新为重点,共建深莞惠协同发展试验区,探索一体化发展新模式。积极融入深圳都市圈,将罗山芯谷打造为深莞协同发展区域中心。依托深圳国际低碳城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孵化集聚空间,建设国际低碳清洁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构建节能环保、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试验区。《规划》认为,“十四五”时期,龙岗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迎来粤港澳大湾区纵深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三大历史机遇。同时,龙岗作为深圳的东部中心和深莞惠的几何中心,位于深圳都市圈要素集聚与辐射的东进主动脉,实体经济和创新地位不断强化。在“十四五”期间,各方面建设将持续发力,大幅提升龙岗自主创新能力、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将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等区域级战略平台加快建设,推动龙岗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和科技强区。伴随地铁14、16号线路的建成和深汕高铁、深惠城际、深大城际、龙大城际等一系列高铁、城际线的建设,龙岗将进一步强化深圳都市圈核心交通枢纽地位。随着深圳科技博览中心、龙岗国际艺术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医院、坪地高中园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加快建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区面貌和环境品质显著改善,民生质量大幅提升。龙岗将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按照新要求新标准,在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上取得新突破,推动更多改革项目在龙岗落地,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新格局。《规划》也特别提到“华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地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在冲击全球经济的同时,也推动全球经济秩序加速重组,使大变局加速变化。龙岗必须坚持国际视野,深刻认识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新冲击,充分发挥以华为为代表的世界级创新企业优势和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5G技术基础,强化创新发展新动能,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规划》确定,龙岗将围绕“一芯”、“两核”、“多支点”主体功能布局,构建现代化城市空间格局,高标准、高水平建设重点区域,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活力型高品质城区。“一芯”:深度融合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科研创新功能与龙岗中心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共同打造集国际化创新策源地与现代化高品质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于一体的“湾东智芯”。
“两核”:发挥“西核”——信息数字核和“东核”——低碳智造核的产业核心支撑作用。“信息数字核”强化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整合坂雪岗科技城及其周边潜力空间,构建多层次产业生态体系,打造龙岗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低碳智造核”高效整合深圳国际低碳城、宝龙科技城现状产业基础和生态资源,充分激发东部高铁新城枢纽辐射带动作用,高水平打造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和深圳都市圈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多支点”:发挥各重点区域比较优势,构建支撑龙岗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促进全域形成战略定位清晰、功能优势互补、各具鲜明特色、发展相得益彰的发展新格局。同时,携手“一芯”、“两核”强化产业研发与城市服务功能的互相渗透,西向联接前海、宝安、龙华、光明,东向延伸到坪山、大鹏、东莞、惠州和深汕合作区等地区,共同构建深莞惠科技产业走廊。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中部活力客厅(深港国际中心+大运中心)《规划》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清醒认识到龙岗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诸多挑战。比如龙岗内部发展问题:一是创新驱动引领动能不足。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未实现零的突破,深圳国际大学园“智核”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人才、金融、服务、空间等创新要素支撑不足。二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仍需提升。产业空间捉襟见肘,主导产业链自我配套率低,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中坚企业等后备力量相对薄弱。三是城市功能有待提升。重点片区协同、差异发展不足,龙岗西片区产强城弱、东片区城强产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城市内外交通供给仍有不足,土地碎片化和低效利用问题较为突出。四是公共服务配套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民生短板依然突出,总量供给不足,总体质量不高,未能有效满足人口快速增长需求。五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历史违法建筑量大面广,城中村治理仍需加强,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等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加强。这样一份《规划》,值得期待!正如《规划》所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诸多发展机遇,龙岗区作为深圳市的产业大区、人口大区,在“十四五”期间,将乘势而上,勇挑重担,主动作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构建龙岗改革新格局,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提升龙岗竞争新优势,在更强担当、更强共识上描绘龙岗发展新图景,力争在各方面都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深圳市龙岗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三章 实施“一芯两核多支点”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高品质城区第四章 坚持开放协同发展,建设高层次深圳都市圈区域城市中心第五章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建设高水平东部科技创新中心第六章 聚焦更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七章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第十一章 筑牢法治基石,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城区第十二章 建设美丽龙岗,打造蓝绿交织、山环水润的湾区典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重要攻坚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龙岗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历史机遇,聚焦高质量发展,立足高标准规划,推动高水平建设,坚持高效率管理,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地,优化产城空间新格局,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深圳市龙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根据《中共深圳市龙岗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是指导龙岗区“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发展形势,龙岗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全面落实“东进战略”各项部署,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十三五”时期,全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4.49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8.1%,经济总量居全市各区第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784.6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10.6%,总量稳居全市第一,连续三年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431.79亿元,规模全市第一,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八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万元GDP水耗、能耗分别下降44%和15.4%,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区优质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能级进一步提升。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建深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落户龙岗,省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获批组建,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作为深圳首个、第二批广东唯一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单。形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5个创新节点,居全市首位。坂雪岗科技城、宝龙科技城纳入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区面积全市第二。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市大数据研究院入选深圳十大基础研究机构,高等信息科学研究院落户国际大学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纳入深圳十大诺奖实验室。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2502家,各类创新平台总量达到220家,柔性引进的“两院院士”及国际知名工程院院士8名,创新创业团队48个,均居全市前列。成立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引入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知识产权出版社,搭建全省首家全流程网上交易的区级技术转移促进中心。在全国首创政企共建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市率先推出“创新地图”。“十三五”时期,全区城市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积极创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南湾云创小镇、坂田创投小镇成功纳入省级特色小镇。完善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布局,形成覆盖各街道的重点区域开发格局。地铁10号线建成通车,14号线、16号线、3号线东延段、16号线南延段开工建设,运营轨道总里程提升至55公里,平湖、大运、五和等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外环高速龙岗段、南坪快速路三期、丹平快速一期北延段和坂银大道等干线道路项目建成通车,形成“四横六纵”的高快速路网和“八横六纵”的干线主干道路网,次干道及以上路网密度提升至3公里/平方公里。常规公交500米覆盖率提升至96%,小运量轨道交通首期示范线工程(云巴)有序推进。建设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成龙岗智慧中心,城区智慧化运行水平大幅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区持续加大民生福利投入,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累计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39万座,增量增幅居全市前列,公办幼儿园达到250所,坪地高中园明确落地,引进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多所名校来龙岗合作办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顺利开学,深圳国际大学园在校生超过2.4万人。深圳大学平湖医院、区骨科医院新院区、市人民医院坂田院区投入使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建设稳步推进,全区可供应床位12247张,数量全市第一。累计建成社康中心135家,实现了社区服务人口全覆盖。创建广东省首个以精准为特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先后获得“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等荣誉。市首个区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验中心建成运营。深圳音乐学院落户龙岗,深圳第二音乐厅、龙岗国际艺术中心、龙岗工人文化宫等项目有序推进。宝龙文体中心、布吉文体中心等6个街道级文体中心启动建设。文博会分会场增至13个,总量全市第一,大芬油画村、甘坑客家小镇列入全市“新十大特色文化街区”,甘坑客家小镇获评首批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先导区,甘坑社区获评全市唯一的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首届中国(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成功举办,龙岗客家民居风俗精品游被认定为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大田世居入围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连续举办ATP、WTA、NBA、法国超级杯等国际高端体育赛事。加快公共住房建设,累计新增供应公共住房2.45万套。母婴室建设“六个率先”领跑全市,新建公共场所母婴室144间,市级母婴室示范点14间。建成社区“夕阳红”养老服务中心105家,首个“医养结合”项目第七人民医院简竹护理院正式运营,平湖、横岗入选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十三五”时期,大力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区智慧化水平持续提升,在全市率先超额完成5G基站建设任务,实现5G网络全覆盖。建设覆盖区、街、社区三级的治理平台,建立数据资源标准化体系,率先形成“一人一档、一企一档、一楼一档”,实现跨部门数据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和“互联网+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法治龙岗”。率先启动“雪亮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出租屋分类分级管理、“网格+”、“扫楼”行动,扎实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整治工作,建设“平安龙岗”。成立街道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出台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升级优化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归集总量超过8000万条,涵盖登记商事主体约118万个,归集各类信用“红黑名单”31项、信息528万条。“十三五”时期,全区加快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宜居特色更加鲜明,成功获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完成黑臭整治的40条水体和780个小微水体全部不黑不臭,50条纳入监测的河流(57个断面)有18条达到或优于Ⅴ类水标准。综合实施空气质量目标控制等九项工程,全区空气优良率96%,PM2.5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启动14个碧道项目建设,累计建成各类公园227座,总面积约2479公顷,绿道537公里。连续举办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搭建国际绿色低碳发展交流与合作平台。累计建成社会公共充电站222座、公交专用充电站67座、住宅小区集中充电点636个,实际通电运营各类充电桩约1.79万个。“十三五”期间,全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开放合作阔步向前。承担全国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低碳城(镇)首批试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全国“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等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改革执行与创新成效”绩效考核连年位居全市前列。深入推进“数字政府”综合试点改革,荣获全球智慧城市大中华区数字政府创新奖。探索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获得“2019年度创新创意超级杯—营商环境创新奖”,位列2020年胡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区域百强榜第二。成功发行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构建“一核多元、协同共治”基层治理体系,获评首批“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地区”。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创新委、区合作机制,成为全市首个规划国土综合改革实践区。成立“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与转移中心(深圳),列入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加强龙岗与惠阳等临深地区的交流,在产业、交通、生态、治安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经济全球化曲折中前进、新一轮科技革命面临重大突破。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加速变革,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国际分工格局加快调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前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地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在冲击全球经济的同时,也推动全球经济秩序加速重组,使大变局加速变化。龙岗必须坚持国际视野,深刻认识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新冲击,充分发挥以华为为代表的世界级创新企业优势和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5G技术基础,强化创新发展新动能,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深刻变化,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工业化转型、城镇化深化,新旧动能加速转化等新形势,新竞争优势正在重塑。同时,需求结构也处于重大调整期,新发展格局加速重构,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需求更为迫切。龙岗区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基调,发挥作为深圳产业大区和人口大区的优势,优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以高质量供给不断释放内需潜力,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十四五”时期,龙岗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迎来粤港澳大湾区纵深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三大历史机遇。同时,龙岗作为深圳的东部中心和深莞惠的几何中心,位于深圳都市圈要素集聚与辐射的东进主动脉,实体经济和创新地位不断强化。在“十四五”期间,各方面建设将持续发力,大幅提升龙岗自主创新能力、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将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等区域级战略平台加快建设,推动龙岗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和科技强区。伴随地铁14、16号线路的建成和深汕高铁、深惠城际、深大城际、龙大城际等一系列高铁、城际线的建设,龙岗将进一步强化深圳都市圈核心交通枢纽地位。随着深圳科技博览中心、龙岗国际艺术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医院、坪地高中园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加快建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区面貌和环境品质显著改善,民生质量大幅提升。龙岗将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按照新要求新标准,在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上取得新突破,推动更多改革项目在龙岗落地,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新格局。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龙岗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诸多挑战。龙岗内部发展问题:一是创新驱动引领动能不足。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未实现零的突破,深圳国际大学园“智核”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人才、金融、服务、空间等创新要素支撑不足。二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仍需提升。产业空间捉襟见肘,主导产业链自我配套率低,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中坚企业等后备力量相对薄弱。三是城市功能有待提升。重点片区协同、差异发展不足,龙岗西片区产强城弱、东片区城强产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城市内外交通供给仍有不足,土地碎片化和低效利用问题较为突出。四是公共服务配套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民生短板依然突出,总量供给不足,总体质量不高,未能有效满足人口快速增长需求。五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历史违法建筑量大面广,城中村治理仍需加强,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等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加强。龙岗外部环境压力:一是从国际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国内外供应链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裂,企业海外订单减少,文体娱乐、旅游外出、高端消费等非刚性需求大幅萎缩,据专家预测,影响短期内不会消除。“十四五”期间,伴随疫情而来的市场需求缩减、经济增长趋缓、全球供应链重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等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再叠加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等多重因素,对外贸易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二是从国内来看,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受结构性矛盾突出、新旧动能转换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增多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从省、市来看,我省长期发展外向型经济,受海外市场影响较大,“十四五”时期将面临较大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压力。深圳市作为国家窗口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在明显增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诸多发展机遇,龙岗区作为深圳市的产业大区、人口大区,在“十四五”期间,将乘势而上,勇挑重担,主动作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构建龙岗改革新格局,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提升龙岗竞争新优势,在更强担当、更强共识上描绘龙岗发展新图景,力争在各方面都走在前列、勇当尖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发展导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认真贯彻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大力落实市委“1+10+10”工作安排,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产业立区、创新强区”,大力实施深圳“东进战略”、“一芯两核多支点”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争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排头兵,加快建设创新龙岗、东部中心、产业高地、幸福家园,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十四五”期间,龙岗将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为全区各项工作的总牵引、总要求,紧紧围绕“五大战略定位”和“五个率先”重点任务,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基层社会治理、民生事业发展、提升城区品质、坚持党建引领方面“走在最前列”,勇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排头兵。到2025年,推动龙岗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领跑全国工业百强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城区范例,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深圳城市东部中心,打造深圳都市圈区域城市中心,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龙岗、东部中心、产业高地、幸福家园”。创新龙岗:突出创新驱动,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创新龙岗”。深度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创新动力作用,将龙岗打造为湾区东部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全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中竞争力卓越、引领深莞惠区域协作发展的科技创新先导区。东部中心:突出能级提升,全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深圳“东部中心”和具有竞争力、辐射力、带动力的深圳都市圈区域城市中心。坚持高标准、新理念、建精品,持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和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城市功能完善、创新动力强劲、内外交通畅达、资源配置均衡、法治氛围浓厚、多元主体共治的高水平现代化国际化城区。产业高地:突出高质高效,全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高地”。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实施产业提升计划,加大产业空间拓展力度,加快引进培育优质项目,推动龙岗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使龙岗成为深圳都市圈东部地区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信息资源交流中心和高端商贸活动聚集中心。幸福家园:突出量质齐升,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幸福家园”。对标深圳先行示范区民生“七有”要求,努力解决市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问题,建设功能布局均衡、运转智慧高效、文化丰富多彩、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幸福城区。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了深圳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要求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龙岗要拿出大区的担当和作为,扛起使命责任,明确目标任务,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到二〇二五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深圳城市东部中心,打造深圳都市圈区域城市中心,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发展质量大幅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加大,创新能力跻身湾区前列,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二〇三〇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高水平深圳城市东部中心,以及更具竞争力、辐射力、带动力的深圳都市圈区域城市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实体经济支撑作用更加稳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明显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成为常态,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到二〇三五年,建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区范例。成为高质量发展城区,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二〇二〇年基础上翻一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成为法治示范城区,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社会发展充满生机活力,城区运行安全高效,建成法治城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成为文明典范城区,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城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民生幸福标杆城区,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民生发展格局,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成为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美丽龙岗建设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实现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区。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龙岗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8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10.8%,世界级科技创新企业和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等创新优势更加凸显,“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加快建设。——文化软实力充分彰显。城市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红色文化、客家文化、节庆文化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竞技性、群众性、高端化、国际化的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形成更多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岗名片。——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高质量教育体系、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健康龙岗建设全面推进,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山水林田湖资源本底优势凸显,形成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和空间、人口、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高品质城区建设成效卓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加快形成。——城区治理效能明显增强。全面依法治区有力推进,城区治理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城区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城区运转更智慧、更安全、更具韧性,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打造幸福龙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补齐龙岗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等民生领域短板。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目标,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产业立区、创新强区”战略,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国际化高校的知识创新和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和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打牢高质量发展基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高标准规划。对标先进地区,坚持打开视野、更新理念、提高品味、产城融合,结合国际一流的规划设计、龙岗自身资源禀赋和城市发展规律,系统做好产业、居住、公共配套规划布局,打造各领域精品项目、标杆建筑,建设独具特色、彰显品味的深圳城市东部中心。——坚持高水平建设。围绕规划的有效实施,坚持择优、创优、严管原则,推动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创新,高水准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平台,全面提升城区品质,营造宜居、宜业、宜游优美环境,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实现以城聚人、以人兴城,打造高端要素集聚的高水平现代化国际化城区。——坚持高效率管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和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智慧化,完善社会基层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常态化完善基础设施,做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在交通秩序、城中村整治、城市面貌和绿化品质提升等方面,更加注重在治本上下功夫,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增强市民的家园感和归属感。围绕“一芯”、“两核”、“多支点”主体功能布局,构建现代化城市空间格局,高标准、高水平建设重点区域,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活力型高品质城区。“一芯”:深度融合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科研创新功能与龙岗中心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共同打造集国际化创新策源地与现代化高品质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于一体的“湾东智芯”。“两核”:发挥“西核”——信息数字核和“东核”——低碳智造核的产业核心支撑作用。“信息数字核”强化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整合坂雪岗科技城及其周边潜力空间,构建多层次产业生态体系,打造龙岗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低碳智造核”高效整合深圳国际低碳城、宝龙科技城现状产业基础和生态资源,充分激发东部高铁新城枢纽辐射带动作用,高水平打造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和深圳都市圈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多支点”:发挥各重点区域比较优势,构建支撑龙岗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促进全域形成战略定位清晰、功能优势互补、各具鲜明特色、发展相得益彰的发展新格局。同时,携手“一芯”、“两核”强化产业研发与城市服务功能的互相渗透,西向联接前海、宝安、龙华、光明,东向延伸到坪山、大鹏、东莞、惠州和深汕合作区等地区,共同构建深莞惠科技产业走廊。对标最好最优,以高标准、新理念推进龙岗城市规划建设。完善城区空间功能和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空间新格局。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建立总规划师制、总设计师制,以高品质空间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以更高标准实施大芬油画村、甘坑客家小镇和城中村“品质提升工程”,打造一批“网红村、国际化特色街区”。积极探索复合、活化、可再生的有机更新方式,加强城市修补,营造更加便利舒适的城市环境。推进以建筑改造、环境整治、场所营造、业态重塑为核心的社区微更新,赋予休闲、游憩、娱乐文化等功能,激发社区活力。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以轨道网络、公共中心地下空间建设为主导,构建高效集约的地下空间发展体系,促进各项资源融合联通。打造龙岗大道城市功能联动轴,依托龙岗大道(轨道交通3号线),重点推进各级公共中心的功能联动和服务完善,整体提升沿线城市建设品质,推动龙岗综合服务功能的东进拓展。谋划打造深港科技合作东部轴,依托莲塘口岸、东部过境高速及16号线南延等交通优势,链接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宝龙科技城—阿波罗未来产业城—香港科技园等深港协同创新节点,形成深圳东部直通香港的新型创新轴。大力发展北部区域联动轴,依托10号线、深惠城际线,强化龙岗与南山、龙华、坪山以及东莞凤岗等地区的空间联系,加快坂雪岗科技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宝龙科技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及龙岗东西片区的整合联动建设。依托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发挥深圳国际大学园的高校创新优势,联动周边科技企业、产业园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布局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平台及产业创新空间,协同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加强深港合作,积极对接福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有效承接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团队,高效推动深港两地科创资源汇聚、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在龙岗孵化转化和生产应用。同时,加强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在科技金融、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的交流对接和分工协作,打造深港创新合作新样板。依托大运中心体育场馆、深港国际中心公配“深圳露台”以及大运山自然公园等,提供世界级体育赛事比赛场馆、国际顶级酒店配套、五星级体验式购物中心、超大面积市民休闲广场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联动龙岗中心城共同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城市新客厅”。高品质建设信息数字核,整合坂雪岗科技城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与罗山芯谷、甘坑新镇的空间优势,完善公共配套建设,打造万亿级世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完善优质城市配套,推进深圳科技博览中心、龙岗国际艺术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医院、市十七高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科技人才住房保障,建设坂田国际化街区,加强共享科研设施建设,融合科技手段与文化元素,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城融合、环境优越的科技创新城区。高标准打造低碳智造核,整合国际低碳城、宝龙科技城、东部高铁新城的生态资源、产业基础和交通优势,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打造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和深圳都市圈新兴产业集聚基地。擦亮国际低碳城低碳品牌,重点推进“一带一路”高端环保产业园、氢能未来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以全市生物医药创新政策试点为契机,加快推进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建设;激发枢纽辐射带动作用,以站城一体化推动复合型枢纽建设,与坪山中心区协同互补发展,打造深圳东部枢纽门户。探索与周边城市区域联动发展,打造具有可持续示范意义的深惠汕联动发展先行区。围绕“一芯两核”战略,整体规划、有序开发“两镇两城两谷”——云创小镇、龙园客韵文创小镇、布吉新城、阿波罗未来产业城、清林绿谷、横岗光学智造谷,以各支点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集聚高端发展要素、联动错位发展,促进重点区域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益,带动街道整体功能提升,形成全域平衡、功能协同的多点支撑格局。围绕全区发展目标谋划街道发展,充分发挥街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依托各街道资源禀赋及产业优势,科学谋划各街道发展定位,构建各具特色、协作明确、定位精准的街道特色差异化发展格局,夯实街道发展基础,带动全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
Ø 平湖街道:百年平湖、物流中枢、智造新城。协同坂田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加快建设平湖、白坭坑双枢纽,打造产城融合新高地、深莞合作试验区、时尚消费新中心、站城一体新门户。Ø 布吉街道:东进门户、文化商圈、品质布吉。大力推动老旧城市二次开发,打造集站城一体的枢纽中心、商贸中心、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多元融合的宜居家园于一体的枢纽活力新城。Ø 吉华街道:客韵古镇、文创高地、智美吉华。全面融入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引导北片区产业空间升级,打造ICT移动终端产业集聚区;强化甘坑新镇休闲旅游功能;提升南片区综合服务水平。Ø 坂田街道:产业龙头、国际街区、智慧家园。以ICT产业为核心、以世界级企业总部为龙头,建设产业生态圈、部署产业创新链、完善人才链、配套政策链,打造万亿级ICT产业集群承载区、科技产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国际化城区。Ø 南湾街道:云创南湾、高端物流、生态名城。擦亮云创小镇名片,创建“涉云产业及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三生融合、产城融合品质新城。Ø 横岗街道:光学智谷、时尚小镇、宜居家园。北部打造龙岗区综合行政服务大厅,中部塑造时尚文化小镇,南部构建以ICT和AIoT智造为主的集成电路、光学显示等产业,建设科技智造城,和谐宜居地。Ø 园山街道:核心枢纽、魅力山水、产业新城。依托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充分发挥大运枢纽等交通优势,挖掘“三山两河”独特生态资源潜力,高品质高质量打造宜居宜业的产业园山、活力园山、大美园山。Ø 龙岗街道:智创腹地、生态龙岗、客韵新城。以高端智造融入科教之芯,挖潜龙西五联连片产业空间,打造智创高地;以绿色发展绽放生态之美,探索清林径水库、红花岭采石场群等综合利用模式,建设清林绿谷;以精品工程打造“一河两岸”示范段、提升龙园品质、活化鹤湖新居,焕发客韵新彩。Ø 龙城街道:科教高地、东部芯城、国际客厅。以深港合作为重要抓手,建设高水平深圳城市东部中心之“芯”,将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打造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深港合作的重要基地,大力发展高端商贸服务业。Ø 宝龙街道:高铁新城、科技引擎、创智宝龙。重点推进宝龙科技城、东部高铁产业新城、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建设,打造创新强劲、产业活跃、交通互联、服务完备的湾区东翼创智中枢、深圳东部枢纽门户和龙岗经济发展“第三引擎”。Ø 坪地街道:低碳示范、绿色城区、东北门户。高规格建设国际低碳城,全面推广绿色生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绿色建筑普及,打造深圳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城区和深莞惠联动发展先行区。 |
建设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综合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深入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大数据综合试验探索,打造“龙岗智能体”。推进政务数据统筹整合和数据资源开放利用,构建互联互通的数据链、整合协同的业务链、方便快捷的服务链,推动数字化政府建设。全面落实国产替代要求,构建自主可控的基础支撑体系。与国家信息中心、鹏城实验室、深圳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深度合作,创建新型智慧城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联合实验室,共同深挖政府数据资源价值,探索数字化模拟城市全要素生态资源,构建城市智能运行的数字底座。持续优化“城市大脑”功能,拓展场景式数据挖掘分析专题,提升数据洞察能力。通过物联打造深度感知的链接体系,全面提升“神经元”感知,实现万物互联,建立集“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构建“大分拨”体系,推动“业务+大数据”场景化应用,全方位提升对安全威胁的发现识别、理解分析和预警预测能力,为政府决策与行动提供可视化、可量化数据支撑,构建精准调度、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深化数据汇聚共享,依托大数据中心,优化公共数据采集质量,实现公共数据互联互通,完善大数据基础平台,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以人民为中心构建“龙岗民生云”,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数据贯通和资源上云,增强教育网、医疗网等民生基础设施体系支撑能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探索社区服务大数据创新应用,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民生服务的数字化、均等化、个性化、智能化水平。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合作交流,打造深圳都市圈区域城市中心,强化与市内和临深片区合作联动,增强城市中心枢纽功能和区域交通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优化开放发展格局。优化区域合作机制,推进与各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强化与坪山枢纽地区的基础设施共建、互联互通,共同打造深圳东进战略核心支点。推动宝龙科技城与坪山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协同坪山共同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坂雪岗科技城与龙华智能科技产业联动,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强坂田与深圳北站的交通联系,联动龙华中心提升现代服务功能,共建深圳中部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承接南山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等高端要素外溢,推动产学研优势互补、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强化与宝安在智能产业方面的分工协作,大力完善与机场枢纽的便捷交通联系。加快推进与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地,以制度创新共建共享共创为核心,积极构建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促进与东莞、惠州等临深区域全方位合作,以规划衔接、设施联动、产业协同、机制创新为重点,共建深莞惠协同发展试验区,探索一体化发展新模式。积极融入深圳都市圈,将罗山芯谷打造为深莞协同发展区域中心。依托深圳国际低碳城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孵化集聚空间,建设国际低碳清洁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构建节能环保、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深圳东部深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探索与香港科学园区共建研发、孵化园区,形成“孵化—加速”环节异地分离、相互输送的合作模式。持续优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服务机制,高标准规划建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产业园、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借助莲塘口岸开通和东部过境高速等交通要道,探索打造链接国际大学园—深港国际中心—宝龙科技城—阿波罗未来产业城—香港科技园等协同创新节点的深港科技合作东部轴带,促进深港两地源头创新和应用创新的协同合作。发挥侨乡资源优势,推动引资引智,吸引港澳企业投资兴业,建设深港澳青年双创基地,推进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深度交流。积极发展面向港澳的医疗和教育服务功能,共建深港澳优质生活圈,实施深港教育、医疗一体化行动计划,打造“龙岗高教”品牌,推进香港医院试点。协调推进深汕高铁、深惠城际、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建成并投入使用,强化龙岗与粤东北、市中心区以及机场等重大交通枢纽的轨网衔接。协助推进塘龙城际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时期启动建设。配合推进赣深与广深联络线建设,增强对外互联互通功能。加快推进轨道14、16、3号线四期(东延)、16号线二期(南延)建设,实现龙岗与市中心区的快速通达。争取10号线东延、17、18、21、22号线等纳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并早日启动建设。进一步谋划粤东北方向轨道规划线路,强化坂田与都市核心福田—罗湖、临深片区快速直连,完善全区轨网布局。坚持“站城一体化”理念,按照TOD模式高标准建设“2+4+4”十大枢纽,打造全国性客运交通枢纽2座(坪山站、深圳东站)、区域性客运交通枢纽4座(平湖、五和、龙城北、大运)和全市性客运交通枢纽4座(白坭坑、大运北、横岗四联、黄阁坑)。优化枢纽和站点周边路网布局,完善常规公交接驳网络,建设联通商业楼宇间的二层连廊、风雨连廊,全面推广“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增强枢纽接驳功能。四、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高速路网体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协调推进机荷高速公路复合通道建设,增强与珠江西岸的快速交通联系。协调加快盐龙大道南段、东部过境通道以及其出入口工程建设,同步完成如意路南延工程,构筑龙岗中心城区经东部过境通道与香港及市中心区间的快速通道。协调争取启动深汕第二高速(清平高速至皇岗路段)实施,加强与市中心的快速交通联系;协调加快丹平快速路二期工程建设,完善如意路-凤岗龙凤大道-东深二通道-丹平快速等与市中心区联系的快速通道。协调推进惠盐高速公路深圳段改扩建工程、沈海高速深汕西改扩建项目龙岗段的实施,协调推进绿梓大道北段新建工程,谋划推动龙坪盐—清溪北环快速、盐龙大道—深惠快速等与莞、惠联系通道的规划稳定,提升向粤东北区域衔接与辐射能力,促进形成“四横八纵”的高快速路网体系。加强龙岗东、西片区之间的交通互联通道构建,加快完善东、西片区各自“环加射线”路网结构,强化“两核”与“多点”的便捷联系,促进形成全区“八横八纵”干线性主干路网。开展片区重点次干路、支路建设攻坚行动,持续滚动推进“断头路”打通工作,加快补齐路网发展短板,完善路网微循环功能。加快推动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努力开创国际区域合作新局面。依托国际大学园平台载体,鼓励“引进来”更多境外院校前来开展合作办学,鼓励各类“走出去”服务机构,鼓励建立境外研发机构、离岸实验室和技术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育、科技研发、产业发展等综合服务。充分发挥好“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中心(深圳)作用,推动技术交流、产业合作等领域的对外合作。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新基建领域外资项目。依托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鼓励中俄地区科技项目合作。加强与日韩、新加坡及东盟其他国家的区域合作,鼓励区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与日韩业界共同开展产品标准合作研发和供应链合作。进一步畅通海外引智渠道,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和国际人才交流。借力深圳科技博览中心落地机遇,策划打造一系列高规格专业产业论坛品牌,积极引进ICT及AIoT领域展会,争取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华为开发者大会等各类重量级活动在龙岗举办。坚持创新引领,加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强化以国际大学园为核心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将龙岗打造成为高水平东部科技创新中心。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加快引进国内外研究院、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在龙岗设立科研平台,支持建设引导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水平协同合作平台。加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与俄语系国家高校间的科研教学合作,联合共建数学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依托国际大学园周边园区,探索建立近距离低成本的大学科技园和“大学+创新平台+创业空间”的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链”体系,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在龙岗设立分部、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平台,将国际大学园打造为世界一流大学集聚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外合作高等教育机构群。高标准推进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等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建设,支持高校在区重点产业发展的自然科学领域组建更多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打造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集聚区。高水平打造未来网络系统优化创新实验室,加快建设新基建关键物质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龙城实验室),推动建设深圳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支持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建各类机制灵活的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产学研平台。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实验室、市“十大行动计划”有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落户龙岗。加强国际大学园基础学科建设和国际化教研合作,高水平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基础平台,鼓励发起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主动承接新一代信息技术、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超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依托科技基础设施,开展前沿技术预见研究、基本原理探索和技术概念验证、关键技术攻关和重点设备研发、工程化验证等活动。立足交叉视野和“学术无人区”,加快开展网络系统优化基础理论技术攻关。围绕龙岗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前沿技术的重大需求,聚焦龙头企业产业链,鼓励实施半导体、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加速龙岗高科技产业技术破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开展海外并购、牵头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加速打通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保链”战略导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大力扶持民营中小微科技企业发展,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微创新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动态储备库、独角兽与瞪羚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具有强劲发展动能的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到2025年力争实现国高企业3400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围绕龙岗区主导产业发展共性需求,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规划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产业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放科研仪器设备和人才培训等创新资源,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构建企业创新生态圈。支持企业和园区建设和运行创新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推进创新平台产业化发展,引导创新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服务整合和空间整合,提升建设质量。到2025年,新建各类创新平台60家以上,总数超280家。挖掘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创新空间,为新基建关键物质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广东省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数学科学研究中心、院士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提供战略储备。集聚坂雪岗科技城在电子信息、5G等产业方面的创新资源,争取ICT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5G高频器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际科技信息中心、网络信息与安全重大实验室落户,重点布局信息科学领域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机构。高质量开发宝龙科技城成片创新空间,争取深圳生物药研基地落户,在5G、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新领域建设一批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阿波罗未来产业城规划建设航空航天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园山科技博物馆等科技基础设施。突出“高精尖缺”和产业需求导向,建立健全靶向明确、精准发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体系。主动对接“鹏城孔雀计划”和“鹏城英才计划”,发挥深港澳三地科技创新直通车、欧美同学会海归创业学院(深港)、国际大学园高校等平台作用,精准对接引进海外留学人才。依托国际大学园高等院校平台,实施“头雁”科学家引领计划,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关键产业人才“引擎”工程,大力集聚信息通信、智能物联、生命科学、服务型制造等领域关键产业人才。深入实施“深龙英才计划”,聚焦龙岗科技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分领域分赛道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到2025年,新引进省市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个,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高标准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构建双元主体育人模式,支持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技师学院、龙岗中专等院校深度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推进IT通信职业训练特色学院、先进智造职业训练特色学院、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实训认证中心建设,创新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大力支持校企共建。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师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培育一批现代产业技术人才。探索建立首席技师制度,组织开展公益培训、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等活动。开展“龙岗工匠”认定,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以职业岗位(工种)为基础,加强重点行业紧缺技能人才需求预测。至2025年,力争培养5万名高技能人才。统筹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政策,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提升外国人才来龙岗区工作许可、签证、出入境、永久居留等方面便利度,探索建立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支持深龙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等社会化人才服务机构建设,围绕“政务服务+创业服务+生活服务”全环节服务链,探索构建标准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推行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突出市场导向激励,实施差别化扶持举措,为人才发展提供有吸引力的保障,对作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合理激励。加快推进市孔雀计划产业园等优质载体建设,强化市孔雀计划展示交流中心人才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载体聚才作用。推动坂田等国际人才街区建设,加大国际化教育、医疗、住房、文体等服务资源供给力度。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建立区级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知识产权联盟和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系。推动建立一批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完善数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索实施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建立龙岗区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制度,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大力引进和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在龙岗发展,建设覆盖知识产权交易、评估、咨询、投融资、保险、证券、维权等全链条服务体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慧医疗等产业,打造坂雪岗科技城5G研发创新中心和宝龙科技城5G应用示范中心。依托区级技术转移促进中心建设龙岗区技术转移促进中心网上技术转移交易平台,鼓励本地高校与周边产业园、区内企业建立常态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建中试基地。鼓励区内企业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测试平台、科研孵化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到2025年新引进和培育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0家。加快推动香港检验检测、技术咨询、工业设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在龙岗设立分支机构,积极争取全市生物医药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龙岗布局,加快引进和建设合同研发与生产、辅料质量标准研究等生物医药专业服务平台。大力引进和培育技术转移转化职业经理人,支持科技类行业协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稳定的高校院所科研经费机制。推动龙岗与香港及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规则衔接和政策突破,争取在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跨区域流通的部分领域取得先行试点授权。探索建立科研项目的经费分配、绩效奖励制度,探索建立科研项目的成果评价、收益分配机制,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的交易与监管体系,争取前沿医疗技术先行先试的政策授权。坚持“产业立区”战略,注重产业链完整性、先进性、自主可控性,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地。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向第六代移动通信(6G)新技术进军,促进龙头企业与中坚企业开展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坚企业为支撑、中小微企业互相促进的“巨头引领+链网协同+孵化创新”多层次产业组织形态。打造鲲鹏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积极争取鲲鹏产业相关项目落户,筹建鲲鹏产业联盟,构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加速推进鲲鹏计算产业的发展。引导鸿蒙生态伙伴在坂雪岗科技城及周边集聚,鼓励企业突破行业壁垒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合作关系,提升共创共享共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支持鸿蒙生态产业链发展壮大。实施“稳链、强链、补链、延链”发展策略,推行“一链一策”产业发展路径。稳定提升通信设备和智能终端设备两大优势产业,鼓励智能终端和通信核心技术团队、供应链企业落户或设立研发中心,加强产业供应链资源整合,保障龙头企业核心业务安全稳定。着力补齐半导体产业自主研发和先进产能短板,打造深圳半导体科技园,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设厂以及研发中心,建设IC测试验证工程技术中心和IC设计龙岗服务平台等,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体系。全面强化5G应用产业规划布局,聚焦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建设深圳市城市大数据中心、宝龙科技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载体,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到2025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万亿。以坂雪岗科技城、罗山芯谷、甘坑新镇为核心区,辐射周边重点区域,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积极争取市级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在承载区布局,连接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及临深片区等联动区,形成错位协同、高效协作、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群、上海、杭州、武汉、重庆等地区优势企业合作,建立更为高效顺畅的人才、技术和信息互动交流机制,打造试验方向先行先试典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循环发展模式。聚焦新型疫苗、抗体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生物药细分领域,精准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一批重点平台,积极争取生物医药创新政策在辖区先行先试。高标准推进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建设,打造大湾区首个生物药专业化园区。大力引进培育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实验室、GCP、GLP、CRO/CDMO等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基础研究、药物筛选、临床试验、产业化生产等产业链条有机联动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做大做强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加快推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IT)与生物技术(BT)融合发展,重点突破新型体外诊断、快速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等关键核心技术,显著提升医疗器械高端化、集聚化、自主可控化水平。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产装备制造、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卫星通信应用装备制造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的配套基地,支撑高科技产业持续发展。加强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发展,获取并保持领先优势。加快关键性基础性装备的发展,聚焦高端数控机床、超高清视频、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机器人、北斗导航等领域,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培植更多具有影响力的“专、精、特、新”企业,追赶并缩小与强国的差距。推进大运AI小镇、智能网联汽车特色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集聚区。依托龙岗眼镜、服装、珠宝、家具等领域优势,通过研发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延长产业链等,实现传统优势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迈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与自主品牌产品。运用“物联网+”的新技术和新应用,优化改造传统优势制造业生产流程,全面促进产业和企业提质降本增效。释放数字技术的倍增作用,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向数字化、个性化、服务化转型升级,提升横岗眼镜城、同乐家具基地、李朗国际珠宝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影响力,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全面提速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筑造坚实的数字经济底层。超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通信网络、算力、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未来网络系统优化创新实验室、深圳市城市大数据中心、省5G产业园(龙岗分园)等,构建“云上龙岗”。全面升级融合基础设施,深度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推进龙岗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智慧龙岗2.0、企业服务信息平台、智慧应急管控平台等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特色示范区。统筹布局创新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广东省实验室、市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机构落户龙岗,推进提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诺奖实验室、基础研究机构、新型科研机构等各类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设龙城实验室。发挥龙头企业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规则治理与制定,推进数据要素资源高效有序流动和深度开发利用,构建开放、公平、包容的数字产业环境。积极引进和培育大数据骨干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布局大数据重点项目和产业园区,加快构建完善的大数据产业链。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围绕芯片、新型显示、云计算、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促进数字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积极争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推进深圳市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试点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研究探索离岸数据平台。谋划建设1-2个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试验区和数字经济产业园,支持坂雪岗科技城、罗山芯谷、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发展集聚区。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大“5G+8K+AI”在安防、交通、教育、医疗、文创、娱乐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力度,提升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释放数字技术的倍增作用。打造建设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运用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沃土数字平台场景应用项目落地,实现高效的跨部门数据共享,激活海量数据的价值,助力智慧龙岗的建设。加快发展区块链、数字金融、无障碍创意创新协同等新业态,打造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面向数字消费以产业链为抓手打通数字经济国内大循环。推动华南城建设深圳首个“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单位”,开辟“市场采购+跨境电商集货出口”新通道,大力发展贸易新业态。加快平湖南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善“物流基地、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配送网络,加强基础物流能力,建设云创小镇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构建基于供应链综合服务的物流生态体系,推动华南城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向全流程或多环节供应链服务转型升级,为制造型企业、品牌企业、电商企业、零售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物流服务,推动龙岗成为深圳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城市的重要支撑区。积极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探索利用深港两地创新基金等金融合作新模式,推进龙岗与港澳、前海等开展金融合作,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落户龙岗。依托区内产业和科技创新优势,在坂雪岗科技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等片区谋划建设科技金融创新集聚区,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大龙岗政策性投资引导基金的投入力度,加快产业基金、创投基金、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多种业态发展,支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构建覆盖龙岗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支撑体系。到2025年,实现金融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5%。鼓励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在龙岗设立法人机构和开拓专业服务市场,增强专业服务对龙岗主导产业的支撑力度,形成发展合力。依托大运枢纽周边地区,积极对接港澳资源,引进港澳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士,联合培养法律、会计、咨询、经贸仲裁等专业服务人才,促进国际专业服务资源集聚。聚焦龙岗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培育一批专业服务业标志性项目,扩大龙岗专业服务业的服务腹地,将龙岗建设成为大湾区专业服务业重要集聚区。坚持底线约束和规划引导,严格执行工业区块线管理相关规定,严格保护区块线一级线内工业用地。结合工业用地实际情况,实行总量管控,明确年度管控目标,在全区范围内严格限制工改商业和居住,保障工业用地规模。适当提升产业用地开发强度,加强产业用地保障能力。对工改工类更新项目,避免因过高贡献率导致的工业用地碎片化与流失。多手段方法严守产业用地总量底线,提振实体经济活力,保障优质企业的稳定发展。加快落实“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做好顶层设计,通过规划管控、更新整改等多途径、多手段保障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推进山厦、鹅公岭、嶂背等片区土地整备,推动坪地石灰围、阿波罗北、东部高铁新城、横岗南等片区高压架空线下地,进一步释放产业空间。创新大片区土地整备机制,优化城市更新规划建设标准。提高现有产业空间利用效率,合理引导社区留用产业用地的有效使用和统租产业空间的改造利用,完善国企代建产业用房先租后让等产业空间利用模式。创新历史遗留烂尾楼项目处置工作机制和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已建成用地使用机制。到2025年,完成整备及连片改造工业区16.4平方公里,通过“工改工”项目新建产业用房140万平方米左右,增加高标准制造业用房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结构稳步调整,将追求工业规模跨越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路径,转移到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上来。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充分发挥龙岗作为深圳产业大区和人口大区优势,不断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全面梳理全区重点产业链配套情况,围绕关键产业链提供精准服务,落实“链长制”,研究出台龙头企业重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扶持政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鼓励企业“外贸转内销”,支持有意愿的外贸制造业企业开拓国内市场,鼓励制造业企业成立销售公司对其产品专业化销售。鼓励企业通过创新升级,调整提升产品结构和品质,以高质量的供给不断释放内需潜力,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打通经济循环堵点,重点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测试、维修维护保养、展览展示等新兴服务贸易。创新传统服务贸易发展模式,优化消费场景和采购环境,推进旅游、运输、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产业国际化发展。探索建立政府市场高效协同、国内国外有机联动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支持和引导广大企业面向全球配置资源、拓展市场。深入实施“关区联动”十大行动计划,在深化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推进通关便利化、培育外贸新业态、打造“互联网+监管”平台等方面,加强与深圳海关合作,充分发挥全国首个AEO高级认证实训基地和“9610”跨境电商通关监管场所作用,优化通关环境,助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龙岗外贸发展新动能。针对龙岗重点、优势产业,创新监管模式助力珠宝玉石、免税品等特色行业发展,助力企业打出稳外贸扩内需组合拳。积极开展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借力5G优势及国际大学园平台载体,推动技术、产业等领域的对外合作,支持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和产品对接。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的机遇,认真研究RCEP规则和运行机制,主动谋划与成员国家合作领域与项目,共享RCEP发展红利。继续主动对接和吸引国际高端要素,加快推进国际规则对接和制度开放,推动更大幅度、更高水平的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准确把握消费结构变化新趋势,围绕新需求部署新产业,鼓励区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功能、形成新应用。加快开发基于5G的智能终端产品等新型信息消费品,支持发展场景式体验店等电商零售、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加速引进奢侈品集团,积极发展品牌经济、首店经济,加快推进平湖TOD枢纽经济圈建设,营造跨境消费新热潮,促进境外消费回流。推动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方向提档升级,大力建设大湾区消费新中心。围绕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及地铁站各节点,培育若干消费新热点,谋划建设坂田中心、龙城—大运中心、五和、平湖等高端消费商圈,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下沉渗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联动发展。引进商贸服务大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商贸集聚区和文旅创意商业街区。大力繁荣夜间经济,打造龙岗中心城、龙岗河、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等一批消费网红打卡点和夜游高地。积极培育本土体育产业品牌,强化产业链完善提升,围绕大运中心和重大体育赛事、新兴时尚体育赛事打造体育消费引擎,培育龙岗体育消费新动能。以文旅融合为重点,构建“旅游+”发展模式,打造甘坑客家小镇、鹤湖新居、大田世居等文旅融合特色旅游目的地。依托深圳科技博览中心、国际低碳城文化会议中心等项目,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拓展消费新需求,服务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探索以“消费券+数字货币”双管齐下的政策设计,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加快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消费水平。依托5G新优势,打造虚实结合的新应用场景,在智能家居、智慧零售和新媒体及娱乐业等领域的数字化赋能和专业便捷的消费环境打造。进一步推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在消费品领域全面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全面推进服务标准化,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营造有利于各类主体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作用,做好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供需平衡,充分保障医疗卫生、道路交通、学校教育等“补短板、强弱项”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拉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质量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紧密围绕落实“双区”战略,紧抓成片土地整备,主动、加快谋划和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围绕5G技术应用谋划建设一批新基建领域项目,通过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争取一批优质重大产业项目布局。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强基础、增后劲、惠民生领域。推动重大项目新开工以及加快实施专项债项目等工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REITs试点。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新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新活力。进一步拓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渠道,鼓励社会投资主体积极参与产业园区建设运营,实现可持续投资发展。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力争一批引领性、突破性的示范试点在龙岗落地。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推进实现改革创新,构筑发展新势能。紧扣国家改革要求,聚焦解决困扰龙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动态梳理形成改革试点事项,完善专责推进、跟踪汇报、问题协调、动态管理等工作机制,提升改革综合效能。探索建立健全重大风险识别及风险防范制度,根据改革成熟程度、风险程度,分别采取调整、暂缓或终止等处置措施,实行改革事项动态管理,确保改革试点项目进出有序,持续优化综合改革试点实施路径。加强市区联动和区内协同,不断完善改革工作推进机制,结合综合试点改革阶段特征,适时进行工作流程与制度优化再造,推动改革试点事项顺畅落实。健全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营造宽松改革氛围,调动广大干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一批敢改革、想改革、会改革的干部队伍,确保龙岗区综合改革试点行稳致远。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瞄准“双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综合改革试点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将“自上而下”的对接试点与“自下而上”的主动谋划相结合,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高水平对外开放、民生服务供给、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多策划战略战役性改革,多推出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和改革实践,到2025年,基本完成改革试点事项,努力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上走在全市前列。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快形成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和服务链条。健全党政领导和企业家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完善区领导挂点服务重点企业及产业链制度。优化工商联运行机制,更好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在服务企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机制,探索与企业市场定位和业绩贡献相匹配、与考核结果紧密挂钩、增量业绩决定增量激励的薪酬分配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深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开展股权改革试点,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深化规划国土综合改革,构建逐级传导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探索全域均衡、协调发展的空间优化与指标统筹模式,结合“多规合一”平台,完善全生命周期土地管理和使用机制。创新产业用地管理,鼓励建设用地功能复合优化,探索商业用地与低效工业用地置换,引导低效零散用地的整合提效,完善相应产权确认及用地回收、收购政策。探索“统一规划、政策联动、主体协同、分步实施”的片区统筹开发新模式,加快盘活整合存量建设用地,推动政府主导的连片产业空间供给。优化城市更新政策,科学有序推进更新计划实施。稳妥推进已批未建地、闲置地的处置工作,系统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等问题。二、探索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推动龙岗优质高成长创新型企业用足资本市场,加速培育一批“高精特新”的上市公司;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对接国际知名私募基金、创投基金,探索建立国际创投街区。通过增信和贴息等措施引导银行机构优化信贷投向,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大支持企业上市和持牌力度,扩大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提升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在CEPA框架下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开放,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通过增信和贴息等措施引导银行机构优化信贷投向,持续优化私募基金、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瞄准数据存储、分析、交易环节,超前布局和引进数字经济企业,集聚全国优质数据要素资源,打造大数据应用“龙岗样板”,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推进数字技术与生产制造、文化教育、旅游会展等实体经济集成融合,培育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产业链协同制造等新模式,释放产业数字化应用潜能,增强数字经济产业实力。试点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建设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先行示范标杆。对标国际一流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营商环境。深刻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积极发展“无感申办”新模式,深化“一件事”服务,推出更多“秒批”事项,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健全市级下放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体制机制,推进建设工程审批制度等重点事项改革,试行告知承诺和容缺办理审批模式。稳步推进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以“互联网+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推进政府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动态更新机制,实现清单内容具体化,提高运行规范化水平。加快落实深圳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任务,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贸易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聚焦审批服务、投资贸易、创新创业、企业经营、市场公平、政商关系等领域,推进落实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创新完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建立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力度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和科技创新产业园,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个性化空间服务保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企业对营商环境的反馈机制。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规范权责清单管理,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高质量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实现精准化、整体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和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覆盖各类主体的社会信用平台,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依法依规向社会开放,提升社会信用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信用承诺、信用评价、联合奖惩、信用修复等工作机制,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提高行政监管和社会治理精准度。创新“信用+龙岗”模式,实施一批市场化、社会化的“信用+”激励措施,促进信用惠民便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信用建设,广泛开展信用宣传活动,营造共建共享、善治共治、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力支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打造高品质城市文化地标,建设国际文体活动交流中心,健全文体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文体产业发展层级,塑造文化繁荣发展城区。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和教育基地建设。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完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强化制度和法制保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级试点建设,丰富实践形式和内容,打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主要内容,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系统学、跟进学、联系实际学,教育引导全区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实施新思想“首页首屏头版头条工程”,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拓展理论宣传阵地,推进建设区融媒体中心,宣传推广“学习强国”平台,高标准打造新思想的融媒体学习矩阵。办好百课下基层、龙岗文化大讲堂、读书月等品牌学习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入千家万户。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持续开展“新市民文明素养培训”等学习教育活动,增强市民文明素养。营造正确舆论环境,加大对文明风尚的宣传报道力度,加强对道德领域热点问题的引导,着力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加强文艺工作者道德素养教育,引导文艺创作生产传播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完善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开展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推动城区文明程度逐步提高。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健全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志愿者先锋城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网、文明餐桌、垃圾减量分类等活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城市创建格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项目和富有艺术性、生命力的文化地标,以文化吸引消费,激发区域活力。重点推进深圳音乐学院、深圳第二音乐厅、龙岗国际艺术中心等市级标志性文化项目,高标准打造大芬油画村、甘坑客家小镇2个市级特色文化街区,凸显艺术特色,丰富文化内涵。争取国家级博物馆分馆、深圳美术学院等项目落户,与大运中心、“深圳露台”等形成高端文体设施集聚区。高标准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优化“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体设施体系,加快推进街道级文体中心建设,补足基层文体设施短板,形成“一街道一特色”的基层公共文体服务网络,全面建成“十分钟文体服务圈”。完善社区场地建设,促进全民健身。力争到2025年,年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6000平方米,年增体育场地面积2万平方米。高品质推进文化惠民。创建“全民阅读之区”,打造全民阅读活动系列品牌。优化升级“高雅艺术进基层”、“你点我送”公益培训、大围屋艺术团原创舞剧巡演等惠民工程。培育深圳声乐季、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周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品牌活动。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实施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化改造。制订精准化公共文化服务“先行示范标准”,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覆盖推动体育事业惠民利民。积极举办舞龙(狮)、舞麒麟等传统文化特色全民健身活动,推动“一街一品”群众体育活动,培育新兴时尚体育运动项目,促进一批“小、精、新”体育运动街场化。探索推进“体医融合”公益项目,贯彻国家“体教融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体育关爱工程。加强国民体质监测,提升群众科学健身水平。弘扬以客家文化、红色文化、节庆文化为主的龙岗传统文化,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开展正埔岭、环水楼、阳和世居、梅冈世居、田心围屋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大田匠作文化村等客家围屋、古建筑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打造西部平湖大围片区、中部龙岗老墟镇片区、东部西湖塘片区三大历史文化街区地标,增强城市文化归属感。打造东部博物馆之区,积极引进国家级博物馆分馆,建设一座综合性现代化区级博物馆,引进一批非国有博物馆,力争2025年全区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达到10家。推进文物保护工作数字化,促进博物馆智慧展示、智慧服务,探索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建设龙岗非遗文化展览馆实体馆和数字馆。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依托天安云谷、甘坑新镇、国际低碳城文化会议中心等重点项目,以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为载体,构建“一廊三核”数创产业格局,重点打造西部数创产业总部核心区、中部产学研孵化核心区和东部装备智造核心区,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整合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优势资源,创新产业集聚模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基地,创建全国首个数字创意产业功能区类型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力争到2025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办好高尔夫中国公开赛、KHL与WHL冰球联赛,积极举办国际篮球俱乐部冠军杯、世界女子冰球俱乐部冠军赛等高端体育赛事。发展电子竞技等新兴时尚体育赛事,支持国际电子竞技IP赛事和顶尖电子竞技俱乐部落户龙岗,培育极限、攀岩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加快建设冰球、田径、国际象棋等国家队训练基地,继续引进极限运动等一批国家队训练基地和高端职业俱乐部。到2025年全区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118亿元。积极深化“北部低碳—生态旅游圈”、“中部都市—文体旅游圈”、“西部文化—工业旅游圈”联动发展,推进全域旅游。促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增加粤港澳“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出台文旅产业扶持新政,鼓励和扶持文旅企业转型升级和服务提质上档。打造雪象体育公园、都市田园等一批高品质、高规格的娱乐休闲场所,打造甘坑客家小镇、鹤湖新居、大田世居等文旅融合特色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推出数字旅游专线,加快建设广覆盖、多层级、线上线下一体的龙岗游客中心体系,助力旅游品质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在扩供给、提质量、出特色上下功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幸福龙岗”,实现民生事业发展走在最前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多渠道新建、改扩建公办园,鼓励社会力量建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高品质幼儿园,推进优质园区集团化与学区化管理。到2025年,全区幼儿园学位新增3.2万座,全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不低于55%,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85%以上。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加公办学位供给,加强顶层设计与布局统筹,精准实施“学位建设全面攻坚工程”,强化土地集约化利用,利用改扩建等多种方式增加学位供给,确保每一个片区都有优质教育资源布局,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引进名校办名校,实现品牌校与新办校在人才、信息、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同标同质”。全力培养优秀教师队伍,深入实施“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三名工程,大力引进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大力扶持民办学校提升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引导优质民办学校集团化、联盟化办学。通过机制创新,推动优质民办和公办学校两手发力。全面推进标杆学校品牌创建,系统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到2025年,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6.53万座。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重点推进坪地高中园、深圳科学高中足球学校、深圳市第十七高级中学等项目建设,全力支持龙城高中、平湖中学等改扩建。统筹推进高中特色项目、特色学校建设,支持新建高中高起点建设科学、人文、艺术、体育特色高中。探索“名牌大学+知名高中”联合育人模式,打造1-2所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卓越高中。到2025年,新增高中学位1.845万座。完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健全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安置率99%以上。加强“专门学校”建设,构建更完善的专门教育体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探索开展基础教育服务跨境衔接试点。大力引进高端国际学校,推动哈罗公学等国际学校建设,建立国际化的教育质量评价和学校管理标准,打造一批教育国际化特色示范学校。支持港澳基础教育参与姊妹校园缔结计划,落实港澳居民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政策规定。加快推进深圳国际大学园建设,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协调推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和深圳音乐学院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国际大学园配套服务设施,促进人才交流、校园融合。积极引进香港教育资源,打造深港国际教育合作示范区。开展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携手共进计划”,加快组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教育集团,依托高校学科辐射、师资培养指导、教育平台共建等方式,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以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验区为契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推动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支持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优化中职学校专业布局,支持龙岗职业技术学校、龙岗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向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新媒体营销、网络信息安全等特色学科发展。创建深圳市粤菜师傅等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共建基地、产学互动、定向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引导大型企业和行业龙头兴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拓宽技能人才培养渠道。夯实社区工作者、社康医务人员和社区警务室“三位一体”的社区联防联控机制。强化疾控机构、医院与大学科研单位间的信息共享,增强各类传染病预警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区域医疗中心+医疗集团+社康机构”的应急医疗救治布局。支持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加快推进龙岗区疾病控制中心地市级标准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管理平台,建设统筹协调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加强市—区公立医院基础建设,推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等6个市级项目和龙岗区中心医院外科综合楼改扩建工程等12个区级项目建设。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稳步推进社康中心扩容提质,大力发展家庭病床、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公共场所AED配置。到2025年,新增44家社康中心,每个街道设置1家业务用房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区域社康中心,每千人病床达4.76张。高质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甲”医院,力争区属三甲医院数量达到4家。支持打造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基地、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医学平台。加强临床重点专科规划布局,依托区三大基层医疗集团和学科联盟,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的诊疗机构,并通过组建技术攻关小组,提升龙岗区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健全区三大医疗集团运营管理机制,扩大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互认。开展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持续深化公立医院五常管理改革。加大医疗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重点充实基层人力建设。推进5G在远程医疗、智慧就医、智慧物联、人工智能等方面建设,打造智慧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健康服务业多元化发展。创造更加公平、开放、健康的医疗市场环境,积极支持高端医疗机构、知名医学院校合作办医办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设立高水平、国际化、品牌化的综合医院、特色专科医疗机构和社康中心。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健康产业,设立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健康体检等服务机构,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加强与香港在医疗方面的合作。积极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合作共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医院及临床医学院,推进“香港中文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项目。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和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积极引入香港医疗资源在龙岗区设置医疗机构。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系统谋划建设“健康龙岗2.0”。加强妇幼保健和健康管理,完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高标准建设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立青少年群体学校健康促进行动常态化机制,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和行为习惯。推进基层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打造医养结合示范社康中心,强化心理健康服务和管理。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强化慢性病和传染病管理,探索“互联网+”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增强慢性病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强化对疟疾、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输入风险防控。完善职业健康监督和管理,优化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健全以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为龙头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名中医药传承工作室,打造升级版国家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示范点。开展中医医养融合养老病房试点,建设龙岗区第二中医院。加强中医药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坚持中西医并重,争创国家中医药服务示范区。 |
Ø 市属项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原吉华医院)、市第三儿童医院新建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改扩建工程一期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改扩建工程二期项目、深圳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二期)项目。Ø 区属项目:龙岗中心医院外科综合楼工程、龙岗区妇幼保健院扩建工程、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迁址重建工程(布吉罗岗地块)、龙岗区第六人民医院二期工程项目、龙岗区耳鼻咽喉医院迁址重建工程、龙岗区中医院医疗综合大楼项目、龙岗区人民医院扩建项目—龙岗区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大楼建设项目、龙岗区南湾人民医院(区第四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龙岗区第二中医院新建工程、龙岗区骨科医院二期工程、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医技内科楼项目、龙岗区中医院园山门诊部改造。 |
强化住房的民生属性,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完善“租、购、补”三种供给机制,多渠道增加公共住房(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供给。深化公共住房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住房建设。通过城市更新配建、新增用地、工改保、公配复建、社会存量用地建设、租购社会存量用房、产业园区配建和棚户区改造等多种渠道,加大公共住房筹集建设力度。到2025年,累计新增供应公共住房2万套。结合轨道站点与公交站点分布,鼓励优先落实公共住房项目,适度提高住房开发强度,增加用地配建规模,提升需求匹配度,促进职住平衡。建立公共住房周边配套设施规划评估机制,保障周边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建设,保证公共住房的供给品质,提升吸引力。加快重点产业片区的公共住房建设,完善相关配套供给,为创新人才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工作、教育、休闲空间和设施,促进创新人才集聚。消除城中村安全隐患,提高城中村配套服务水准,通过收购或长租等方式将城中村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分类推进城中村的综合治理,加强公共空间建设,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保留文化特色,优化居住环境。稳妥推进社区组织体系创新,促进社区融合发展,把城中村逐步改造为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加强老旧小区的环境改善,尊重居民意愿,推进加装电梯、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立面改造等综合整治方式,审慎推进棚户区改造,增加保障性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供给。健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创业孵化基地和示范基地建设。健全劳动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统筹推进援企稳岗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综合性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基地,建设国际烹饪学院、“南粤家政”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开展公益性就业培训服务。加快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险,推进职工社会保险参保工作,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的协同互补,进一步拓宽社保服务渠道。加大对儿童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开展卫生健康、教育资源供给、社会福利保障、空间建设、安全保障、社会参与及宣传等各类儿童友好项目,进一步全域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区建设。完善儿童社会福利保障,提高儿童医疗保障水平和教育服务水平。加快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建立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规范管理体系、服务供给体系和综合监督管理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拓展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供应渠道,发展多种形式托育服务,到2025年,每个社区均有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婴幼儿托育服务的机构,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实施青年优先发展战略,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到2025年,建成2个区级“青年之家”阵地,11个街道级“青年之家”,打造“青年15分钟生活圈”。全面构建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体系,建设专业化义工和社会工作队伍,组建1000人的青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引导青年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深化实施“展翅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组建一支100人以上的青年创新创业导师团;集成推出青年政务服务信息网站、热线电话、服务大厅(一网一号一平台),为青年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务。构建高质量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智慧化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具有龙岗特色的“老有颐养”新格局。完善区、街道、社区、小区和家庭五级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区级养老护理院建设,推进居家社区四级养老服务网络试点工作。探索政企合力供给养老设施新模式,加强养老用地管理。创新医养康养融合方式,探索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与合作医院间双向转诊、急诊急救等绿色通道。推进区第二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二期“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到2025年,至少建成2个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康养融合发展项目。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和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工作,依托深圳健康养老学院龙岗分院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实行需求对象精准救助和动态管理。推进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相结合的综合救助制度,建立“输血”加“造血”的社会救助新体系,推进深圳市社会福利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体系,提高临时食宿、医疗救治、护理照料、寻亲返乡等全方位救助服务水平。健全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统筹机制,建立组织网络化、服务专业化、保障制度化的关爱服务体系。推进无障碍城市建设,增加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等服务供给,充分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完善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不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建设“法治龙岗”,营造“依法治区”氛围。深入建设“平安龙岗”,织密安全生产防线,打造安全韧性城市。优化社会基层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把龙岗建设成为安全稳定、公平公正、法治环境良好的城区。全面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注重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反思,切实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依法开展绩效管理,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提能增效。扩大社会参与,有效回应公众诉求,实现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推进行政执法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建立政府和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良性互动。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方式,稳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广“互联网·无人律所”、24小时法律服务“ATM”模式。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司法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提高司法公信力。提升司法审判信息化水平,实现全工作过程的审判信息互联互通。创新检务公开的手段和途径,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行公安“阳光执法”,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办案的制度规范、程序时限等信息。建立法律服务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和诚信承诺制度,健全促进司法行政公信的制度基础,提高司法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业,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高群众法治素养,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工作,进一步提升民事调解和法律援助服务水平。搭建基层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公共事务的平台,结合线上线下双渠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对网络加强监管,加大打击诈骗类违法犯罪力度,建立监管体系,维护网络安全。落实街道和部门主体责任,滚动排查风险隐患,定期召开维稳工作形势分析会,合理化解矛盾,回应群众关切,增强群众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粮食安全能力为目标,以增规模、调结构、提仓容、善制度、强管理、重应急为任务,力争到2025年,龙岗区级储备粮达16.9万吨原粮,实现区内100%粮食储备比重;调高成品粮结构比例,保障能力从1个月提升至3个月;加快园山街道西坑粮食储备库建设,增加新增仓容5万吨;提高粮食储备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粮食在线监督和信息化全覆盖;加强粮食应急保障制度建设,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强化科技治安,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健全社区治保会和平安志愿者联合会、楼栋长联合会、平安社区促进会等“四会联动”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打造心理服务人才聚集地和社会组织心理服务标杆。全力推进禁毒重点整治工作,做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以网格化智慧管理为基础,建设龙岗区“块数据”中心,推进部门联动和区域协作,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处置水平。规范出租屋和人口管理,以创建“维稳工作示范点”为抓手,推行出租屋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动态走访和重点管理。深入开展查违攻坚,坚持查违执法“零容忍”底线,扎实开展查违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到2025年再建设一类高清探头3000个、门禁系统2万栋,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深化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加强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实行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实施安全生产负面清单,加大事故多发易发领域的隐患排查,严格防范重大事故发生。加强消防安全隐患整治,重点检查高危场所和老旧工业园的消防情况,全力消除各类火灾隐患。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强化安全检查和监管监控,夯实安全生产的基层基础,组建龙岗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中心,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的自动识别、检测预警及报警处置一体化、智能化管理。加强战略物资储备,完善紧缺急需物资储备清单目录,健全管理制度。依托“智慧城市”系统、“扫楼机器人”等科技项目手段,全面提升治理效能。建设智慧社区,打造网络治理平台,发挥好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在信息反馈、统计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考核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探索统一数据标准,加强与高等院校和高科技企业的合作,加强政务管理和服务基础信息要素的研究,为各部门开发相关应用系统提供标准。改造现有应用系统,打造适应“条块结合”的应用场景,提高基层精准化服务和精细化治理水平。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强化街道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能力,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研究制定相关办法措施,提高部门响应群众需求的及时性,加强部门对基层工作的支持。加大优质项目库推广力度,引导优质项目与社区居民需求精准对接,提高项目实施成效,强化居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推进项目服务内容标准化和流程化。在党委领导下,推动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推进政府、社会、市场、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大力推行“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机制,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和群众参与保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社区的社会黏性和成员归属感,建立社会组织规范运行、监督管理和评估评价机制。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支持和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广“龙岭花开”等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分层分类培育街道、派出所、社区、小区、园区(企业)等5类示范点,争取实现街道、社区、小区、园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全覆盖。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化环境精准治理和防护,构建高格调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以国际低碳城为核心的循环发展先锋城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湾区典范。巩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果,推动水环境从“治污”向“水生态修复”迈进,探索传统功能性治水向“水产城”共治转变,推动实现“人水和谐”。强化水污染源治理和监管,重点推动龙岗河、沙湾河等河流整治和生态修复,有序推进全区暗河、暗渠箱涵复明改造,逐步恢复河流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开展餐饮企业、汽修洗车等涉水污染源专项整治,强化排水许可管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清林径水库等重点湖库水体污染防控,切断面源污染入库途径。提高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能力,全面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系统化治水体系。推进城中村污水管网及老旧片区的市政污水管网修复与改造,全面补齐雨污分流缺失管网。完善污水处理体系,加强“厂网源河”一体化治理,实现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不低于92%、处理率大于98%,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强化供水保障体系,优化龙岗区供水设施布局,推进沙湾二水厂二期扩建(含深度处理)、南坑水厂扩建和猫仔岭水厂异地重建等工程建设,做好原水配置和供水主干管互通,配合推进公明—清林径连通工程建设。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开展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防治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实现臭氧与PM2.5浓度同步下降。强化工业源污染整治,推进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源头减排。逐步扩大绿色物流区范围,推动传统泥头车更换为纯电动泥头车,持续推行公务租车优先选用纯电动车政策,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持续做好新建、在建工地“7个100%”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施工扬尘精细化管理。持续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网格化监测和预警。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96%,PM2.5不高于22微克/立方米,臭氧浓度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切实增强市民的蓝天幸福感。大力推进噪声污染防治。开展全区主要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治理,实施低噪声路面改造工程,严厉打击机动车噪声扰民行为。完善建设工地噪声污染智慧管控体系,加强工业园区、商业综合体等噪声污染防治,提高声环境综合管理水平。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健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机制,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动态数据库,保障土地资源高效、安全利用。完善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强化“菜篮子”等重点农用地块土壤环境质量监测。2025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7%。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建设工业大区“无废城市”样板。提高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能力,构建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收运处置体系。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利用,创建绿色工厂示范。构建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保障体系,加快水质净化厂污泥干化设施建设,促进污泥厂内减容减量。落实建筑废弃物限额排放制度,推行绿色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推进绿色施工示范。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点、回收站、分拣场。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38%。坚持“节水优先”,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全面实施节水双控管理。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在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区积极推广节水型器具,扩大节水型居民小区、企业、单位等节水载体创建范围。积极推进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化计划用水和节水“三同时”管理。开展水量平衡测试工作,推动工业节水技改,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探索构建精准高效的节约用水体系。整合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践行绿色国土开发理念,构建“三带、四廊、八片”的龙岗生态保护格局,强化区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护以城市综合公园、水库、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生态斑块基质要素,强化坂田—平湖、平湖—横岗—龙城、横岗—龙岗、坪山—龙岗等大型城市区域绿地廊道,全面优化龙岗生态系统。严格落实深圳市“三线一单”和“基本生态控制线”管控要求。统筹“山水林棕”等要素修复,打造生命共同体,实施矿山、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建立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将生物安全纳入全区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和防控,制定精细化的生态管控内容。高标准打造全域特色生态休闲空间,高品质建设龙岗碧道、绿道、公园和生态廊道,打造“人水和谐、水城相融”绿色典范城区。加快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建设,实施“开门见园”工程,推进构建大中心城环、坪地环、大布吉环、横岗环“1+3”四个绿环。高起点建设140公里碧道,形成居民可达性强、体验连续、空间连通的蓝绿游憩网络,推进樟坑径山廊、环清林径碧道、大运AI小镇绿道建设。依托龙岗河构建生态休闲绿轴,适度配套旅游、文化活动等设施,营造开放舒适的人居环境,打造开放宜游的东部活力休闲带。构建龙岗河生态水廊、龙岗西生态绿廊、环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生态绿廊、松子坑—低碳城生态绿廊“一河三廊”格局。加强对城市森林绿地、水系等生态资源的活化利用,激活生态空间游憩功能,进一步实现“公园之城”,建设绿色惠民的宜居城区。到2025年,力争全区公园总数达到250座。按照“海绵城市、立体治水”思路,打造表层、浅层、深层相结合的立体防洪排涝体系,提升城市综合防御能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强化系统构建,引导各类规划及建设项目开展海绵城区开发设计,将“海绵城市”理念纳入项目全周期管控体系,与治水、治产、治城融合推进。以生态绿环及龙岗河、布吉河、沙湾河、君子布河和岗头河为主线,重塑城市“弹性”的良性水循环系统。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水生态修复能力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形成“四环五水蓝绿交织,散点星罗城水共融”的海绵城市空间格局。到2025年,全区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占比达40%。持续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力争将国际低碳城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探索实现碳中和的可实施路径,推动净零能耗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进中美低碳建筑与社区创新实验中心国家近零碳项目,构建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联盟的平台,打造国际领先的近零能耗实验项目。高质量建设国际低碳城论坛会址,力争将国际低碳城设立为国际低碳城主论坛永久举办地,打造全球气候变化战略的开放平等对话平台、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经验的交流平台、绿色低碳产业经济的展示与合作平台。支持“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发挥国际化平台作用。壮大绿色产业规模,发展清洁能源产品,加大太阳能光伏项目推广,布局建设氢能产业园,推进氢能应用示范项目,加快推动宝龙科技城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构建节能环保、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试验区。完善绿色产业支撑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引导设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大力引进和发展环保技术咨询服务业。加快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建设绿色工厂,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实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推进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绿色化改造,重点推进鲲鹏产业示范区产业链生态绿色化管理。推动住宿和餐饮、仓储和物流等传统服务业低碳转型发展。严格实施“双超双有”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科学推进落后产能退出和重点污染企业入园。力争到2025年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和生命科学产业集群的营业收入规模达到300亿元。打造低碳特色文化街区、节能减排绿色小区,推动邻避项目转型、产业科普建设,鼓励绿色出行,推动丁山河沿线滨水复兴,地铁轨道沿线TOD开发,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低碳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绿色生活行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光盘行动”,探索将绿色消费、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绿色物流等低碳行为量化为减排信用,引导公众积极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建设低碳绿色宜居城区,依托国际低碳城试点打造“零碳城区”。实施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出行模式,构建优质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建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和合理机制,扩大公众环境参与权。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善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量化刚性问责。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在海绵城市建设、节水型城市建设、城市净化美化、垃圾分类等方面进行体制探索。构建完善数字化智能化水务管理体系,建设安全实用的智慧水务标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构建具有龙岗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积极创建符合龙岗区实际的GEP核算标准,打造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科学的核算体系。构建年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拓宽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研究。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规范信用评价及修复流程,构建环境保护领域信用监管机制,拓宽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领域。探索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制度。开展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度常态化跟踪评估,定量核算城区生态系统的产出和效益,分析其年度变化,科学衡量城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提升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目标,逐步将核算工作纳入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工作,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创新全流域全要素治理管理模式,推动治水从碎片化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推动龙岗河、山厦河、君子布河、雁田水库、沙湾河、布吉河等跨市、跨区地表水环境协作监察、部门联合执法、边界联动执法和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定期协同会商、信息互通共享、水质联合监测、交叉监测等制度,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协同处置制度。联合坪山区、惠州市惠阳区生态环境部门开展联合交叉执法专项行动。强化流域统筹理念,探索“厂、网、河、库”一体化管理模式,深入推进雨污分流、正本清源等“十个全覆盖”,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构建科学先进、标准适宜、安全可靠、管理高效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统筹辖区及周边片区生态要素。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发挥发展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完善规划推进机制,加强规划考核评估,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确保“十四五”发展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不移落实党的建设新要求,大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环节,为实现龙岗“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拓展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推动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和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基层响应的高质量党建体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好干部标准,始终坚持“让组织找干部、不让干部找组织”的选人用人理念,加快干部知识更新、能力提升,鼓励党员干部更多地下沉一线、服务群众,提高党员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强化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专项规划为支撑,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职责明确、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注重规划衔接,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等相互衔接、相互协调,配套实施。强化专项规划分类指导,各重点专项规划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并按程序发布实施。以龙岗“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为指引,提升项目策划生成和储备水平。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将建设项目纳入全区项目库,按照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对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简化审批核准流程,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结合年度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形势政策的具体情况,及时对项目立项备选库进行调整,保障五年规划重大项目的实施率。围绕项目落实,对规划纲要中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所涉及到的项目资金和土地指标进行梳理。同时,充分与多部门联动,提高项目推进效率。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健全多元投资机制,有效保障“十四五”时期龙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研究符合全区发展需要、权责清晰、事权与财权相适应的市区财政体制关系。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向重点建设领域倾斜。完善公共财政资金管理、分配和监督管理体系,推进预算公开透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等领域的建设。加强统计工作,顺应发展态势,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统计方法,加快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实行动态监测,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推动规划顺利实施。规划实施中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应依法报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在纲要实施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评估,为编制下一个五年规划提供基础。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加强规划宣传,增强公众参与度,营造全民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畅通监督渠道,及时报告规划实施进展,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根据资源禀赋、发展任务、工作重点建立差别化的绩效评价考评体系,强化对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民生福祉、生态文明、深化改革开放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